阿尔法巴正式运行
近日,一篇由自媒体号发布的《别了司机!刚刚深圳打响第一枪!》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文中称无人驾驶方向盘、遇到情况自动进行减速刹车、路口自动转弯以及自动停靠这些场景已经运用到现实,12月2日上午,4台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在深圳福田保税区举行首发仪式,这也是全球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智能驾驶公交试运行,标志着智能驾驶公交已具备上路条件。
文中还介绍道阿尔法巴不仅仅是完成自动驾驶这一技术,而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以国产、自主可控的智能驾驶技术为基础,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具备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GPS天线等感知设备在内的7道安全防线。
据红星新闻询问深圳巴士集团,得到的回复却是:该线路是试运行线路,且“有人驾驶、只针对特定人群开放。”“无人驾驶的实现,仍停留在功能和技术层面。”该巴士集团一位工作人员说。

人工智能挑战人类价值?
“阿尔法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之前横扫围棋界的“阿尔法狗,”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一轮的恐慌,在巨大人工智能开发的风口下,各行各业都引入了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受到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就是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人工智能是否会挑战人类价值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人重视。
什么值得我们感到恐慌?
新加坡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引入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概念,而在国内公共交通车辆方面,除了本次深圳巴士的尝试,国内也有其他团队在进行相关研究,早在今年8月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在株洲开放路段完成路试,同样可完成自动转向、变道的动作。
但人工智能仅仅只能做到理论上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驾驶,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还是安排了司机在车内。对于公共交通中驾驶员承担的责任不仅仅包括驾驶汽车,还需要考虑的是紧急情况的处理。这跟工业制造体系应当保持一致的概念,完全做到无人操作、无人工作是不可能施行的。人类,为定规则而生;而机器是为执行而造的。
我们不需要过度担心机器代替人工,机器没有独立的思维,不会因为赢一局棋而高兴,也不会体会到驾驶过程中感官刺激带来的愉悦感。我们担心的应该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我们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后,会没有动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人工智能的出现只能是辅助人类完成现有工作,仅仅是辅助。工业生产中不仅仅是一个零件的制造,而是工作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工与智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会越来越凸显,机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唯独不能解决的就是人类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才会有本质的提升。
所以,机器只是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工具,绝不会取代人工。
从罗振宇跨年演讲,看2018年汽车服务行业的机会在哪里?
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连锁将是未来核心业态形式
2018年实施的机动车新规对我们的出行有哪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