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汽车保有量现已超过1.72亿辆,国内汽车后市场更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市场。而作为汽车后市场的分支,中国汽车配件销售业已经达到几千亿元的市场规模。但是,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之下,从事汽车配件流通业务的多数经销商老板们叫苦连连,生意越来越难做,甚至面临企业倒闭的困境,为什么多数经销商老板们日子越来越难过?经销商该何去何从!

困局
多数经销商老板们叫苦连连,生意难做,主要诱因有以下几个:
场地:汽配城是大多数经销商的聚集地,但汽配城由于近几年的盲目扩建,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发展势头良好,有的则门可罗雀,处于销售差的汽配城,生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好的汽配城和店铺位置会带来更多的客流,但租金亦较高,造成经销商经营成本增大;
上游渗透:配件生产企业逐渐开始重视零售市场,自建渠道和办事处进行直销或扁平化营销渠道;原来的大批发企业也逐渐开始进行连锁或加盟,向二、三级市场渗透;
同业竞争:随着汽配经销商的大量增加,价格透明度越来越高,信息差价空间越来越小,经销商逐渐沦落为搬运工;
下游汽配:下游汽修厂赊欠严重,影响经销商的资金周转,加大了经营风险;下游修理厂的询价能力逐渐增强,逐步掌握了上游批发商的信息,开始越过当地经销商向上游要货或以询到的价格要求当地经销商供货,进一步降低了经销商的议价能力;
个人能力:大多数经销商的个人管理能力有限,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和经营规划,无法成长为公司型企业;经销商的服务能力没有发育,无法为汽修厂提供增值服务从而获得溢价;
突破受阻:有的经销商走上了规模的道路,建立了庞大的二级经销商网点和库存,但由于缺乏运作有效的管理系统、稳定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等各种条件予以支持。因此每年看看财务报表还算是赢利的,但如果盘点“库存”就变成了“明赢实亏”;有些经销商走上了“品牌经营”的道路,如轮胎、润滑油等,但由于渠道的不规范,市场竞争无序,正牌产品价格透明度太高,再加上市场产品同质化的趋势,使“品牌”的价格缺乏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规模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于越做越亏。有时品牌只能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或者一种搭配。
2018年汽车后市场六大看点
李书福父子首登胡润全球百富榜
为“双积分”,车企纷纷合作